甘藍黃葉病簡介-植物病理鑒定顯微鏡出售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7-02 21:06:23點擊:4142
信息摘要:
大家好,這里是老上光顯微鏡知識課堂,在這里你可以學到所有關于顯微鏡知識,好的,請看下面文章:會引起甘藍睡午覺的真菌甘藍(
大家好,這里是老上光顯微鏡知識課堂,在這里你可以學到所有關于顯微鏡知識,好的,請看下面文章:
會引起甘藍睡午覺的真菌
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 Capitata Group)為重要大宗蔬菜之一,俗稱高麗菜。夏天中午炎熱時,走在栽種甘藍的田間,有時可以看見甘藍植株的葉片下垂趴伏的現象,有如正在午睡休息般(圖一);入夜后氣溫下降時它們又會恢復正常,過一段時間后,這種愛睡午覺的甘藍植株就會出現下位葉黃化,甚至枯萎死亡。
其實這類的征狀,在植物病理學稱之為甘藍黃葉病,是由甘藍分化型尖鐮孢菌(Fusariumoxysporum f. sp.conglutinans)所引起;在中午炎熱時,其葉片的蒸散作用過于旺盛,但受害根部卻又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導致葉片缺水而下垂。隨著病勢的擴展,有時葉片也會有偏上生長(epinasity)的病征(圖一),甚至使植株生育不良且出現矮化的現象。直到罹病后期,整棵甘藍植株逐漸變黃而枯死,嚴重時整畦甘藍出現全部死亡的情形(圖二)。將罹病植株拔起,以刀片由根部往上莖基部剖開,可以發現維管束呈現褐化的征狀(圖二)。利用棉藍(cotton blue)染劑將維管束褐化組織染色后以光學顯微鏡鏡檢,可以觀察到病原菌的菌絲(圖三)及小孢子(圖四)充塞于維管束組織內部。
甘藍黃葉病菌是以厚膜孢子存活在土壤中,伺機感染甘藍根系;厚膜孢子會受到甘藍根部分泌物質的刺激,進而發芽侵入植株的根部與維管束組織(vascular tissue),并以菌絲沿著維管束向上生長。甘藍為了抗拒病原菌的攻擊,會在它的維管束內壁形成充塞細胞(tylose),藉以阻擋病原菌絲的蔓延;然而此時病原菌卻會產生大量小孢子,靠著植株的蒸散壓的推擠穿越過導管的小縫隙,繼續往上蔓延感染,最后甘藍植株的維管組織被菌絲與孢子充塞,使得水分向上輸送受阻,導致缺水的葉片喪失膨壓而下垂,并喪失光合作用而致死。
甘藍黃葉病菌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otato dextrose agar)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8℃;菌絲生長初期為白色,隨后在光照下逐漸地轉變成淡紫色(圖五),并于菌落表面出現散生的橘黃色(orange)孢子叢(sporodochia)。本菌有三種孢子形態(圖五),包括大、小分生孢子及厚膜孢子;大分生孢子呈鐮刀形;小分生孢子為橢圓或臘腸形;厚膜孢子近圓形,細胞壁較厚有利于在不利的土壤環境中存活。大小分生孢子皆著生于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的瓶狀枝(philialide)上,小孢子呈假頭狀排列;厚膜孢子則于菌絲間生或頂生,或由大小孢子轉化而成。
目前全球溫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有利于嗜高溫病原菌的增殖與存活,且易于誘發作物新興病害的浮現,促使農業的經營與管理愈顯困難。近年來,甘藍黃葉病菌也隨著氣溫暖化使得甘藍黃葉病有逐年增加與蔓延的趨勢。因此,吾輩亟須研發更多元有效的防治方法,以解決此一棘手的問題。
甘藍黃葉病初期病征(A)甘藍葉片呈現失水下垂的征狀;
(B)受害甘藍植株于田間出現葉片偏上生長(epinasity)的情形(箭頭所指)。
圖三、光學顯微鏡檢查甘藍黃葉病植株莖基部維管束切片,菌絲存在維管束內生長的情形
網站網友點擊量更高的文獻目錄排行榜:
點此鏈接
關注頁面底部公眾號,開通以下權限:
一、獲得問題咨詢權限。
二、獲得工程師維修技術指導。
三、獲得軟件工程師在線指導
toupview,imageview,OLD-SG等軟件技術支持。
四、請使用微信掃描首頁底部官主賬號!